我們的社區
香港位處於中國東南部,人口接近700萬人,是一個繁榮的國際金融城巿。香港由香港島、九龍半島及新界三部分組成。她擁有水深港闊的維多利亞港。十九世紀,英國為了拓展在中國以至南亞的的貿易,於1841年,取得香港島作為英國的殖民地,當時香港島上只有5000人,只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漁村。英國繼續擴張其佔領範圍,於1860年取得九龍半島,1898年租借新界,為期99年。至1997年,中國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,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。由開埠至今百多年,香港由一個漁村,漸發展成為中國及東南亞的重要轉口港及國際金融中心,香港成為一個充滿活力、中西文化匯聚的城巿。
香港,一個中國人的地方,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,尤其儒家思想重孝道、重禮義的精神。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一百多年,在喪葬禮俗上,發展出一套「港式」的喪葬儀禮,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禮俗的根本精神,同時亦受到殖民時期,人口結構、政治律制及經濟環境的轉變,以及文化多元性的影響。造就香港的喪葬,發展成以中國習俗為主導,卻又融合中西的舊習俗和新時尚。
計劃簡介
我們從是次研究計劃,主要探討香港喪葬相關行業──長生店和紙紮業。傳統上,長生店是為顧客提供以中國喪葬習俗為主的喪儀服務。而紙紮業,更是一項中國傳統手工藝,透過人手紮作製成祭品,這門手藝曾經養活不少紙紮手工藝者。透過長生店的代代相傳、手工藝者的師徒傳授,我們仍能保存著中國的傳統喪儀習俗。但時代變改,這些傳統的行業如何求變,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永續地保存下去?
此報告,我們會簡介中國傳統喪生禮儀、香港的喪葬觀念之轉變及傳統行業的現況。我們亦就香港傳統喪葬行業的轉變,提出如何永續性保存這些行業及傳統文化之建議。最後,我們亦提供一些互動遊戲及心理測驗,以生動有趣方式,打破中國人忌諱死亡的觀念。
研究方法
1) 文獻參考。
2) 透過到訪長生店和紙紮業作實地考察,並作人物專訪,透過拍照、攝錄、訪問、錄音、筆錄等作資料搜。
3) 意見調查:讓我校師生填下自己日後的喪葬意願,打破中國人對死亡的忌諱和恐懼。並以調查了解香港人的喪葬觀念之轉變。
4) 製作網頁發布。
主題
是次計劃的主題是"Teach and Unite!",我們透過這次計劃,深思傳統殯儀行業的可永續性,期望得到各界關注,以保護傳統喪葬的習俗和文化。我們於研習中,提出一些永續的建議,及就喪葬的個人喜好,給多人們一些想像空間。
我們克服的困難
1) 資料搜集困難:由於香港記載喪葬儀式的文獻十分少,可能與中國人忌諱死亡有關。另外,我們十分希望實地考察喪葬儀式的進行,但同樣,傳統上,這些儀式謝絕拍照,並顧及我們家人的忌諱,不能作深入訪問。於是,我們改以喪殯行業作切入點,以解香港的喪儀情況。
2) 時間安排:由於我們要應付繁忙的功課及考試,假期如聖誔及新年,我們部分組員也回鄉,因此,只能於下課後、星期六及假期分組進行。
3) 英語翻譯的困難:由於是次研究以中國傳統的文化為主,很多與中國殯儀相關的用詞,並不適用於外國,相關書藉參考亦少。我們盡力搜尋相關英言辭彙,亦感謝老師協助。
4) 訪問技巧的改進:由於我們較少訪問陌生人,我們第一次訪問歐陽先生,技巧生硬。但經過多次嘗試及準備,訪問技巧大有進步。
雋語
「中國人重視喪葬,卻對死亡十分恐懼,視喪葬為不吉祥的事。這是我們的第一次走訪長生店、紙紮店,打破中國人的忌諱,希望別人同樣正視死亡的意義,關心中國喪葬文化的承傳。延續後世。」
此計劃如何配合本校的課程
配合校本課程及高中專題研習:
初中及高中的通識科,均要求學生完成獨立專題研究。透過此計劃,同學學習得到專題研習之技巧,例如考察、深入訪問等,並就有關題目作多角度思考。
配合學校教學活動的策略:
本校教學活動強調走出課室,從而體驗人與社會互動的關係。學校每年均舉辦教學活動日,活動包括鄉村考察、探索自然、山藝訓練、探訪老心等。是次活動我們也能走訪社區,親身實地考察,配合學校之策略。
專題研習的訓練:
本校課業多元化。同學會進行小組專題研習。要在專題研習取得佳績,各小組的團隊合作精神十分重要。通過擬定題目、資料搜集、撰寫報告、實踐團隊精神。
資訊科技的運用:
是次計劃需要同學在電腦科所學知識運用,包括網頁製作、圖像設計及影片剪接等,以強化網頁之內容及視覺效果。